住宅小區規劃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其規劃設計水平直接影響到居民的生活質量,因此對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要有足夠的重視,筆者認為對以下3點原則,是不能忽視的。
1、生態優化原則
生態優化原則提出的依據是全球化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積極應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營造當地的生態環境,改善住宅區及其周圍的小氣候,實現住宅區的自然通風與采光,減少機械通風和人工照明,綜合考慮交通與停車系統、供熱取暖系統、供排水系統、垃圾收集處理系統等小區物質系統的建立與完善,以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營造出生態優良的小區環境。
2、社區共享原則
住宅小區規劃設計應充分考慮全體居民對住宅區財富的公平共享,包括景觀共享、設施共享、服務共享與公眾參與。社區共享原則要求住宅區的規劃設計應該在設施選擇上注意類型、項目、標準和消費費用的大眾化,在設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與選擇性,在服務方式與管理機制上注意整體性與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區自身的居住對象。公眾參與是住宅區全體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保證機制和重要過程。公眾參與包括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社區建設、社區發展決策以及社區信息交流等內容。
3、社區發展原則
充分考慮如何適應和滿足人的需求,是住宅小區規劃設計的基本核心內容。
1954年,馬斯洛提出“需求等級學說”,該學說認為人的需要的產生是一個從低級的生理需要到高級的自我實現需要的發展過程,只有當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才可能產生對高層次需要的需求,由此推出,在整個人類社會中,各層次需求的人的數量呈金字塔型。
在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過程中,應從滿足人的需求出發,充分考慮住宅區的適居性、識別性與歸屬性以及營造具有文化與活力的人文環境。其中,衛生、安全、方便和舒適是住宅區適居性的基本物質性內容。衛生包括環境衛生與生理健康衛生;安全包括人身安全與治安安全;方便是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舒適則既含有與物質因素有關的生理性方面的內容,也包括與物質因素和非物質的社會因素相關的心理性方面的內容。識別與歸屬反映著人對居住環境的社會心理需要。其中,場所與特征是居住環境具備識別性與歸屬感的兩個主要要素。場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環境的特定部分,與心理歸屬感關系密切;特征與居住環境的形象識別性、社會歸屬感有著直接聯系,一般可通過建筑的風格、綠化的配置、空間的尺度、街道的線型、空間的格局、環境的氛圍等塑造!而豐富的社區文化,祥和的生活氣息,融洽的鄰里關系,文明的社會風尚是富有文化與活力的人文環境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