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建筑設計主要是用于工業生產,大多數工業建筑只關注生產本身對于建筑的要求,建筑形態多為方盒子加灰色或白色立面,這種建筑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同性,從個性方面來看,張力較小。所以工業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設計人員留意空間的容納性和建筑質量的安全性,同時注重工業建筑本身的人文屬性,這就要求設計師依據業主對于建筑的整體要求和自身在設計中的經驗,以工藝專業條件為基礎,以工業生產人員需求為導向,設計出建筑功能更科學、合理、舒適的工作空間。下面建筑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淺談一下美學設計在工業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1、建筑造型與色彩設計
色彩組成與形態組成二者之間相互獨立,同時又互相依賴,色彩以建筑形態為載體,建筑形態以色彩為語言,綜合反映建筑的整體風貌,脫離了建筑形態的色彩不復存在,沒有了色彩的建筑暗淡無光。色彩的視覺感受在建筑形體設計中得到廣泛應用,可以有效解決“建筑設備化”導致造型存在的問題。建筑的外部色彩與建筑形體相比,很少受到內部工藝流程的影響,色彩構成設計具有非常大的創作空間。工業建筑主要在功能分區上應用了色彩構成。通常情況下,高明度與高純度的色彩往往應用在工業建筑的局部,比如,欄桿、入口、樓梯等,與基本色調形成對比,發揮色彩的標志作用。此外,在消防設備、管道、電氣母線等方面應用特殊色彩,起到警示作用。
2、如何將傳統建筑美學與工業建筑設計相結合
中國傳統建筑從建筑級別最高的皇室建筑故宮,到皇城腳下的民居四合院,從充滿古代文人、風流名士審美與情懷“咫尺之內,轉換乾坤”的蘇州園林,到以錯落有致的馬頭墻造型為典型建筑符號,“四水歸堂”的徽派建筑,從以防御著稱,規模宏大,四周圍合的福建土樓,到西北地區分布最廣,建筑與自然完美結合的窯洞建筑,無一不是中國數千年文化與智慧的結晶。
綜合中國傳統建筑眾多流派的風格樣式,基本都具備以下幾點共同特征:第一、人與自然完美結合,和諧統一;第二、建筑錯落有致,充滿序列層次之美;第三、結構精巧,就近取材,巧妙的古建結構是古代建筑賴以保存至今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第四、規格標準模數化,我國傳統建筑很早就建立了模數化的標準格式,這些模數包括建筑建制、房間建制、標準化構件等等。這些傳統建筑的典型特征在現代化工業建筑設計中同樣適用。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地形地貌選擇與自然環境融合一體的建筑造型、色彩,讓工業建筑不再是簡單的生產工具,同時還具備了生長屬性;以生產工藝為主導,各種生產配套空間為輔助的工業建筑,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同樣可以形成具有等級制度的皇室建筑體系,或是庭院方闊,尺度親切宜人的合院布局,又或是具有人文氣質,曲徑通幽、藏而不漏的園林式工業建筑;現代工業建筑結構多以鋼結構為主,傳統建筑巧妙的結構設計結合現代化的生產工藝及具有優秀的建筑結構材料特性,能讓工業建筑設計得更加經濟、適用、美觀;模數化設計已經在現代工業建筑設計中運用多年,不同的生產工藝對建筑的模數化有不同的需求,這就要求建筑設計相關人員對生產工藝更加了解,在規劃設計中選用標準化空間布局,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進行更具針對性的精細化設計,選用契合度更高的建筑材料和構件。
中國傳統建筑是我國建筑文化的瑰寶,不論是何種建筑流派,都是古代工匠的文化與智慧的凝結,工業建筑師應當在工業建筑設計中繼承和發揚傳統建筑的優秀品質,賦予工業建筑更深層次的文化屬性及生命屬性。
3、工業建筑與環境美學
眾所周知,建筑環境對建筑自身的舒適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工業建筑方面。由于生產企業性質的不同,會出現程度不一的有害氣體、噪聲、粉塵及余熱等,經過系統科學的環境設計可以有效改善生產環境、調整氣候、凈化空氣,明顯降低這些公害產生的影響,將工作、生產場景改變為美觀舒適的綠色空間,不僅可以節能減排,改善生態環境,還可以加快生產與工作進度。人們受到良好環境的影響,可以保持頭腦清醒,思路更加清晰,精神飽滿,心情更加歡快,進而提升工作效率。整體環境設計中,綠化景觀設計尤為重要,工業建筑環境設計可以將綠化劃分為建筑物綠化與環境綠化。規劃主管部門及生產企業對環境綠化都有基本的指標要求及使用需求,但是設計人員與業主往往會忽略建筑物自身綠化。設計師在對生產工藝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對建筑不同部位的綠化需求進行針對性設計,例如針對散發余熱的管架立柱,為了避免溫度升高損傷植物的幼葉、幼枝,需要在管架立桿的不同高度捆綁鐵桿,并附加鋼絲網,這樣可以加快植物成長。同時,綠化既可以減少太陽輻射產生的熱量,又能避免余熱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需要注意的是,每年需要對這些植物進行相應修剪,避免植物攀爬到一些管架立柱的電線或者孔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