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筑學是生態學與建筑學相互交叉融合的學科,它主要是指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前提,在此基礎上建造建筑物的人工生態系統。具體地說,它取決于建筑自身與自然的融合。通過科學的設計,合理的布局,實現人、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關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生態建筑在高層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是通過使用可再生或可循環利用的綠色材料和能源來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浪費。并通過對施工過程中有毒有害物質的無害化處理,盡可能減少高層建筑施工對自然環境的污染。那么,如何將生態建筑學融入高層建筑設計中呢?
1、加強生態化與節能化的技術應用
生態建筑理念融入高層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應注重自然能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實現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目標。例如太陽能和風能都是可再生資源,在高層建筑設計中可以優先考慮將其融入建筑設計中,盡量避免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依賴。注重生態化與節能技術的應用,生態建筑設計時要高度重視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材料,既可以做到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又可以盡量減少施工對環境的污染破壞;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使當地施工材料得到充分合理利用,有效節約施工成本。除此之外,合理布局建筑場地的水文、植被等,將不同建筑物的自然能源充分利用,例如對電氣系統、照明設備、公共場所電氣等做到節能優化,避免過大消耗電能;規范建筑材料的選擇,盡可能選擇可以循環利用的材料,避免產生建筑垃圾,給建筑物的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
2、將自然環境融入建筑設計中
空氣、水資源、樹木、土壤等等都是自然的產物,如若我們將其合理地納入我們的建筑環境當中,讓自然環境本身所具備的優勢合理地融合在鋼筋混凝土的建筑環境內,可以更好地提高建筑的居住舒適度,同時也可以減少本身所需要的設備數量,從而更好地節約資源和能源,使能源的消耗盡可能地降低。與此同時,屬于再生能源的太陽能,將其合理地運用在高層建筑的設計中,可以很好地降低能源的消耗,更能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污染。其對于建筑的照明以及通風采光都有著積極的作用。高層建筑擁有著自己的生命周期,從決策、設計、施工、使用到拆遷,就和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有出生、存在和消亡的整個過程一樣。高層建筑本身具有設計調整能力以及凈化能力。而合理的生態設計則能更好地使建筑的通風采光溫度濕度等處于最佳的狀態。
3、采用生態表皮設計
建筑表皮生態設計,指的是建筑外圍護結構,包括外墻、屋面、樓板等,高層建筑外圍護墻體能量消耗較大,可以占據整個建筑能源消耗的25%左右,因此設計人員不僅要注重建筑的裝飾功能,還需要注重建筑表皮的支撐功能,從人的生理舒適度與輻射熱等因素考慮,營造健康舒適的環境。比如某建筑表皮覆蓋系統設計,采取了雙層結構,包括隔熱玻璃與多孔通風層,利用雙層表皮,確保建筑內部氣流保持正常,避免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外部空氣可以通過建筑外皮進入通風層,建筑內部設置控制板,來控制自然通風系統,形成緩沖氣流,輸送到建筑主體,以減弱外部風的影響,制造出自然風。
4、高層建筑空間組合設計
在高層建筑空間設計工作實際進行的過程當中,應該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全方位地對空間的組合方式進行研究,要對庭院的空間進行合理利用。與此同時,還需要對庭院空間的空間布局與特征進行全方位的了解。設計人員需要不斷地根據生態空間的具體形式采取更加科學合理的方法,將自然光以及溫度等因素進行全方位的考慮,對各個區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塊化的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夠和區域設計指標的現實需求相吻合。在進行交通核心位置設計的過程當中,設計人員要對各種因素進行全方位的考慮。就一般情況而言,在空間布局設計的過程當中,應該以南北方向為主,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得平面空間布局變得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