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大數據當作炒作的噱頭和炫酷的工具,而是要研究如何理性使用大數據,將其轉換為規劃學科持續發展的助力。”
在日前舉辦的“大數據與城鄉治理研討會”上,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甄峰強調:“我們要讓數據真正能夠為規劃所用。”
大數據滿足轉型需要
“過去,城市規劃多數以生產空間為導向,從宏觀層面入手,強調整體性?,F在,城市規劃開始以生活空間為導向,從社區層面入手,強調人文關懷,構建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城市空間。”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城市與經濟地理學系副主任柴彥威說,城市生活空間指人在城市中進行生活活動的范圍,以居住地為中心,具有空間特征長期穩定、多尺度、圈層化的特點。
在信息技術不發達的年代,想要收集以居民個體行為為基準的數據資料非常困難,因此,在城市規劃過程中缺失了一些人文關懷要素,難以真正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在當今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包括移動服務在內的各種信息技術為規劃工作者提供了采集、分析居民行為的可能性。
柴彥威將生活圈劃分為基礎生活圈——日?;顒拥膮^域、通勤生活圈——就業活動的范圍和擴展生活圈——購物休閑活動區域三大類型。“運用大數據分析居民不同類型活動的時空行為模式,可以對城市各類生活圈進行識別,從而劃定中心城區、近郊區、遠郊區不同的城市生活圈理想模式,以此指導城市生活空間規劃。”
在“數據盛宴”下保持理性
當前,大數據在應用于規劃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數據決定論、數據分析方法準備不足、數據利用的隱私問題等。甄峰強調:“在當前的一場‘數據盛宴’下,我們要保持理性,要堅決避免技術主義、數據主義。”
面對大數據,不能僅僅滿懷激情,還要進行理性、合理分析,使其能夠真正推動規劃學科持續發展。
甄峰回顧了大數據在我國產生和發展的歷程,分析了大數據時代下規劃行業面臨的危機與挑戰。
大數據注重時效性,容易產生短期行為。而規劃學科是一個注重長期效果且包含內容豐富的學科,因此,更應該強調信息數據的積累,強調對某一區域的深入研究。針對數據壟斷可能帶來研究的“數字鴻溝”,甄峰呼吁規劃學科應該與其它學科實現跨界合作。
從“規畫”向“規劃”轉變
大數據不僅能夠在規劃編制階段發揮作用,對于規劃實施也是一大助力。上海數慧系統技術有限公司程洋指出,新形勢下的城市規劃既要抓“頭”也要顧“尾”——既要重視編制過程,也要確保落地實施。“以前,有人把‘規劃’稱為‘規畫’。如果不能確保規劃實施,這確實就是掛在墻上的一幅畫。”
通過建立大數據平臺,可以推動信息資源共享,讓數據說話,實現規劃管理部門、規劃編制部門、規劃專家和公眾之間的協同溝通,使各級部門可以實時監控規劃落實情況,有助于實現多規融合、規劃檢測、公眾參與等多方面需求。
程洋堅信,大數據將為新型城鎮化的規劃、建設與運營帶來更精準的評估、分析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