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在生產流程、運行組織以及創新迭代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由此在空間特征上,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呈現出巨大的體量規模、高度壓縮的產業鏈格局以及研發與制造的高頻互動的空間特征。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呈現出的新的特征,提出三大規劃策略。
1、預留連片平整用地,保障園區發展規模
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線、電池生產線對地塊規模要求高,同時需要考慮核心零部件聚集發展的產業空間,以及未來產能提升的擴展空間。在用地規劃上,需預留連片平整的用地,保障園區發展規模。具體而言,一般10萬輛汽車產能要求1000畝以上的適宜城鎮建設的連片用地空間。此外,地塊形狀要求跨度廣,以適應“沖壓車間、焊裝車間、涂裝車間、電池組裝車間、總裝車間”組成的整車制造生產線。
2、優化交通物流體系,最大化物流效率
在外部交通上,新能源汽車涉及的零部件復雜,零部件原料及產品的運輸主要以公路運輸為主,同時為縮短整車交付運輸的時間,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需要有便捷的高速公路交通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往往需布局在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地區。
在內部交通上,新能源汽車整車廠,需要將園區內部及園區外部的各類零部件進行組裝。為高效實現零部件的運輸,需要設置第三方物流中樞,且往往布局在園區的幾何中心,便于零部件收集與分發。
3、強化研發制造聯系,營造創新場所空間
智能化制造流程的引入,以及為適應新能源汽車創新迭代的訴求,新能源汽車產業園人群中科研人員的占比逐步提升。產業園由此需整備足量的創新研發空間,同時需為新興科研人員營造良好的創新研發場所空間,提供多元生活服務配套,以吸引并留住科研人才。同時,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可考慮引入技術研究院以及技術培訓學校,推動產學研之間的良性互動。